第一百六十节 申城(3)-《宋耻》
第(2/3)页
可能他们高层的智力水平已经达到了唐朝人的水平,但底层完全跟不上。日本没有铜钱,还以为是日本不会铸造,谁知道并不是这样。一个能从唐朝学会武士刀锻造工艺的民族,没道理学不会铸造铜钱,历史上他们还真模仿唐朝铸造过一批铜钱,可完全没用。因为日本经济还没发展到对货币有需求的程度,民间习惯以物易物。乃至日本国内的铜钱,完全是作为一种给贵族和官员发赏的工具。老百姓都以为铜钱是宋国产的,将铜钱叫做宋钱。
连印第安人都知道使用贝币呢,日本人竟然在以物易物,这确实让李慢侯没想到。
经济发展处在这种水平层次,显然不可能有太大的贸易需求,日本人对宋朝的商品,主要是他们的权贵需求。比如书籍,药材,丝绸,瓷器,都不是给普通民众准备的,包括日渐形成的武士阶层,此时还很落魄,甚至连一双靴子都穿不起。
民间不适用货币,同时也说明民间内部商品交易规模很小,普通农民可能满足于衣食无忧,不追求其他的享受。男耕女织就足够了,也不需要别人的商品。最多也就是食盐和铁器需要交易,而官府又学会了专卖,官府收税也不收货币,直接实物。
如此粗放的经济体系,显然不可能诞生出外贸商品,至少是优秀到足以征服大宋市场的优势商品。除了日本刀、折扇之外,也就是漆器勉强入眼,而这些的贸易规模都不大,反倒是木材规模不小,福建许多寺庙都是用日本木材建造的。福建人记载说“日本多产杉木、罗木,长至十四五丈,径四尺余,土人解为枋板,以巨舰搬运至吾泉贸易”。
可是木材是一种低值商品,同样不足以冲抵丝绸、瓷器、药品的逆差,日本人就需要出口金沙。于是在贸易关系中就形成了日本向宋朝出口贵金属金沙,宋朝商人向日本走私宋朝铜钱的贵金属交换现象。
由于日本白银流入,让李慢侯刹那间想到将海州打造成日本白银输入港的想法,可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海州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没有优势。用政策辅助,没有什么意义。更高效的做法,是在最有优势的地方进行最有优势的活动,海州的优势就是为其他港口提供粮食、原料,而不是自己作为一个进出口基地,那样是限制贸易的。
如今福建人在海州倾销白银,只不过是他们需要走私铜钱,用白银换铜钱,而海州开了这个口子。但不止海州开了,通州也开了。很快通州就会接过白银生意,海州还是发展不起来。
跟打仗一样,在海州跟通州进行贸易战,注定要输。但在上海就不一样了,通州有盐,有扬州等江北手工业中心;上海有丝绸,有苏湖这样的江南手工业中心;上海与通州的竞争才是对等的,两强相争,才能容易开发长江黄金航道的潜力。
所以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李慢侯立刻让侯东关注,告诉侯东,可以邀请这些福建人去上海倾销一下白银,上海哪里也可以大胆收集铜钱,哪里是公主的食邑,哪怕是朝廷的官员管辖,但公主罩得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