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 维扬之变-《宋耻》
第(1/3)页
自从碰到张俊,得知赵构已经抵达楚州之后,李慢侯心中就对之前那片蒙在他眼前的迷雾做这样的解读:一个懦夫设计严密的逃跑计划!
什么去剿灭流寇,根本就是打着剿匪的名义逃跑。他甚至怀疑掘开黄河,制造流民,都是这计策的一部分。但他还是不敢这样想,因为太可怕了,人性真的可以如此可怕吗?他只能相信,掘河的目的,真的是为了阻止金兵南下。
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在李慢侯脑海中形成。金兵秋天南下,最先得知消息的杜充在滑州李固渡掘开黄河,黄河泛滥阻挡了金兵进攻开封的途径。同时赵构上报说金兵已经被阻挡,万无一失,申请去淄州一带剿匪。可是金兵恰好也去了那一带,结果赵构打着追击流寇的旗号不断南逃。金兵则在他身后不断的追击。
这应该是两条线,只不过巧合的交织在了一起。赵构一直想南逃,可皇帝现在不是他,赵楷强硬的将他按在开封,迫使他不得不想出了这样的脱身之计。
赵楷一直将赵构按在开封,之前李慢侯也有些不理解。赵构是皇子,手握重兵,皇帝竟然不担心?可是往深处一想,李慢侯突然发现,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无可避免的。赵构身边聚集了大量河北的文武官员,这不是赵构主动招揽的结果,只是因为开封陷落,徽钦二宗被俘的时候,只有赵构这唯一的皇子是公开露面的,赵楷当时是躲了起来的。这造成赵楷争位的时候,手里的力量实际上远不如赵构。只是赵构根本不想当这个皇帝,就好像宋徽宗退位前宋钦宗哭哭啼啼不肯继位一样,承平时期,皇位当然好,可兵临城下,皇位就是最危险的毒药。结果是赵构主动跑到南京恭奉赵楷登基,之后他就被派去了开封。
为什么一定要将赵构放到开封,赵楷也是迫于无奈。赵构手里有大批文武跟随,这些人他无法信任。要么裁撤,要么收编。裁撤是不可能的,这些官员文官多是科举出身,官员任免没有合理的理由,皇帝也不能太过分;武将大多是西军军官,是原本就来这里勤王的,是来救援开封的,也没有罪过,加上西军将领手里的兵很难处理,只能由他们自己带领。
最重要的是,赵楷在南京,开封就是前线最大的屏障,赵构害怕不敢争皇位,赵楷何尝不害怕。开封府刚刚陷落,金兵杀人如麻,臭闻百里,挖开城外坟地,用棺材做马槽的这些野蛮习性,让他也深深惧怕,所以一直不肯回开封。他需要一个人去开封镇守,最合适的人选,正是他的九弟康王赵构。
当年作为最得宠的皇子,赵构作为最不得宠的王子,赵构就一直对赵楷恭恭敬敬,如同仆人一般,赵楷也对赵构有天然的看不起,看不起就放心。另外,开封府的宗泽不断上书让他回京开封,留在应天府的李纲其实也是这种主张,赵楷自己不愿意回去,如果不派个身份足够的人去,很难给天下一个交代。于是派一个亲王坐镇开封,替他化解了许多批评。至少李纲是能接受的。
另外,开封府一直有宗泽在,宗泽手里也有一支军队,赵构坐镇开封,并没有大权独揽,甚至宗泽被任命为开封留守之后,实际权力还在赵构之上,赵构更多的充当了一个象征。就更让赵楷放心了,因此哪怕赵构像宗泽上书回京一样,多次上书想要辞去兵马大元帅职务,赵楷也不同意,偏让他留在开封。只是赵楷实在没想到,宗泽那个倔老头年近古稀,拼命的工作,一边恢复开封秩序,一边还要让他回京,又累又气,竟然只坚持了一年就病死了。
宗泽死后,杜充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杜充本就是宗泽的副手,是一个在能被康王和宗泽同时信任的能人。杜充是一个奸臣,身上还真的具备奸臣的素质,人际关系能力极强。他跟赵构身边的汪伯彦、黄潜善这些人一样,都是科举出身的文官,都是地方官,追随赵构之前,他是沧州知州,汪伯彦是相州知州,黄潜善是河间府镇抚使。跟汪黄是南方人不同,杜充是北方相州人,也没有参与排挤宗泽,反而跟宗泽保持了亲密关系,让宗泽很信任他。
于是宗泽活着的时候,宗泽是东京开封府府尹京东路兵马都总管,杜充则被宗泽推荐做北京大名府府尹河北路兵马都总管,成为宗泽事实上的副手,宗泽活着,要求北伐,他也附和,宗泽一死,他立刻改弦更张,配合起了赵构。
李慢侯想到这些人,不由一股悲凉充斥胸腹,一口气憋闷的厉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