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立春(2)-《潜农在田》
第(2/3)页
这是个技术活,不是随便一个瓦工就能做好的。
支锅不仅仅讲究锅台和烟囱的造型,还要看好使不好使。
有些老师傅支锅,锅台和烟囱都很秀气,烧起来又快又省草,烟囱不倒烟。
二组的宋仁贵,恰恰就是一个支锅好手,理所当然地被请来了。
宋家财一个人在家里懒得烧火,就跟着老叔做小工混饭吃,还能混两包香烟。
宋仁贵除了会支锅,还会闲扯,会说故事,会喊打夯的号子,还知道各种家乡的顺口溜和歇后语。
他和老夫子都算是“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之人,只是一俗一雅,分处于两个极端。
齐磊口袋里揣着一个小本子,夹着一只圆珠笔,但凡听见宋仁贵说起什么家乡的土话,就赶紧记在本子上,脸上露出贼兮兮的笑容。
振华很不理解,问道:“齐磊,你整天带个小本子,记什么呢?”
齐磊掏出小本子,咧嘴嘿嘿地笑:
“我在记录我们家乡的土话,然后去考老夫子。你看,我已经考了老夫子几十个家乡的土话……虽然目前还没难倒老夫子,但是老夫子已经知道害怕了,这几天见到我,都绕着路走!”
振华接过本子看了看,哭笑不得。
有很多家乡的土话,都被齐磊记在本子上,后面加了注音和释义,还有来处。
什么“道学”“愚拙”“红叶”,还有很多古怪的地方歇后语和俗语,都被齐磊记录在案。
齐磊满脸奸笑,收起小本子,说道:“我把家乡的土话全部搞明白,以后老夫子死了,我就是东湾村的老夫子了!”
“你大爷,你到时候做个老猴子差不多!还老夫子,你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吗?”振华连连摇头,实在搞不懂齐磊整天琢磨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一转眼过了月半,到了正月十六。
前面的大房子正式开工了,木匠瓦匠全部到齐。
木匠还是大姚庄的那个,瓦工是小葛庄的兰玉良,带着村里的几个瓦匠师傅。
王耀岩是附近最大的一个包工头,但是人家只承接城里的大生意,看不上家乡的小工程。
木工瓦工,都是点工,就是按天计算工钱,东家也负责人家的三餐伙食。
瓦工小工,就是自家人和本组里请来的乡亲。东湾村乡情浓厚,但凡赵成海上门开口相求,乡亲们都不会拒绝,第二天便早早地赶来帮忙。
拆了旧房子以后,第一道程序就是挖地基。
大房子的地基,要挖到三尺深,很有些难度。因为这是老宅基地,土壤板结,就像生铁一样。
干农活时无往不利的大铁锹,在挖地基的时候,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有些地方是油亮油亮的黑土,干硬艰涩,再锋利的铁锹也吃不进去。
赵成海便充当了开路先锋,拿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穿着单衣,半蹲半跪蜷缩在地道里,举起开山镐,一点一点地将泥土凿碎。
三天后的正月十八,又是河东镇赶集的日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