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阅图》-《北宋振兴攻略》
第(1/3)页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指的是国家公祀仪式,其实更多的是指的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而戎,就是国家军事。赵桓要进行的军检,那更是亘古以来的传统。
在夏禹时期,大禹就已经在涂山,开始了大规模的军检,士兵手持鲜艳的羽毛装饰的武器,合着夔鼓的鼓声起舞,以照示对战事的重视。
而到了春秋时候,常观兵以威慑诸侯,更是成为了常事。
只不过历代阅兵都有所不同,比如先秦时期,就是车乘,战车是阅兵的主旋律。
而到了秦朝秦始皇每次出巡都要搞一次,铁甲兵和弓弩手是主旋律,秦始皇的大型手办—兵马俑,就是在刻画秦朝的阅兵式。
秦兵马俑,震慑六国的国家工程——永恒的阅兵军阵。
老子不在了,也要吓死你们!大概就是这等心里。
到了汉朝就是骑兵步兵方阵,并且正式将军检的名称,定为了阅兵式。
并且形成了轻车突骑、劲努长戈、射疏及远、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材官雏发、矢道同的、下马地斗、剑戈相接、去就相薄等固定项目。
到了两晋时候,阅兵就增加了水军检校。
至唐朝就开始玩起了花活,唐十三甲,从明光甲始,到纸甲终的十三阵演练。纸甲是用多层纸叠粘在一起制成的甲衣,在分量上比青铜、铁制作的铠甲轻,也不是单纯的样子货,而是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坚固性。
当然纸甲的最重要的用途,还是阅兵式上,有缠枝花卉、云形宝相图案。
宋朝的阅兵式,一共春秋两次,而且是极为华丽的五色介胄!
赵桓要搞军检,阅兵誓师大会,根本不是他拍板决定的,而是传统。
而且这次的阅兵准备了很久。
金人让汴京城的百姓如同惊弓之鸟一样,赵桓也需要借助这次的阅兵式,稳定振奋民心。
而这次阅兵结束之后,河间军卒飞军的军卒名单,也会正式公布,预备役并不会解散,而是成为京师禁军,随时补充飞军的损耗。
一阵大风呼啸而过,卷起了地上的黄沙和落叶,打着旋离开了校场,大风中带着一丝丝的寒意。
赵桓看着沙场上的魏巍军卒,在狂风中巍然不动的挺拔身姿,为他们长达半年左右的训练,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过让赵桓的眼角有些阴郁的是,这大风中的寒意。
今年的秋风比往年来的更早了一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