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章 宏才伟略-《复兴大明》

    “如此说来,严查山西边关迫在眉睫?”那年轻人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问道。

    “不仅如此,还能获利颇丰。”杨鸿章笑道。

    “与民争利不是朝廷该为,若能令行禁止就好,不能一概没收了。”年轻人似乎听明白了杨鸿章的意思。

    “大人真是心软,我还记得当初站在河间城墙上跟向知府说的,还是那句话,高阳难民在王乐年的蛊惑下宁愿替建奴排雷也不愿意四散而逃,那群人已经不能算作是大明的百姓了。一样的道理    ,那些汉奸一样的山西商人,大人又何必心软!不将他们抄家灭族已经是朝廷手下留情了。”

    年轻人摇摇头,沉默了。良久之后再次坐下来看着杨鸿章问道:“以将军之见建奴之患与闯逆之患那个更甚?”

    闻言轮到杨鸿章沉没了,因为大明的灭亡过程他还是了解一些的,正是十几年的农民起义彻底消耗了大明,这才最后让满族人占领了大好河山。

    “很难回答?”终于难到了杨鸿章,年轻人似乎有点兴奋。

    “大人想听真话吗?”

    “自然!”

    “世人都道建奴是疥癣之痒,闯贼才是心腹大患,在鸿章看来则不然。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又或者是其他人成了事,终究还是我汉人江山,可如果建奴入关,那就不是亡国了,而是有灭族的危险,大人难道忘了崖山之战?”杨鸿章原本是想说出黄宗羲的那一套理论,顺便给这位年轻的大人洗脑,结果发现这位似乎情绪变化有点大,于是将强行将思路拉了回来。

    “大人,忠君爱国是为人臣者应当奉行的。然而你看看如今的朝廷,看看那些权贵,再看看那满朝的公卿又有几个秉着一颗公心?为了替那些山西商人掩护,内阁大学士们几个没收过十几万两。你再看看现在朝廷的税制是多么的不公平?鸿章曾经听闻皇上曾经为了筹集辽东巨响向京城的权贵劝捐,结果以惨淡收场。这些不要脸的人总以为大明江山是他们的,结果只享受大明江山的福利,轮到该他们出力了,一个个哭穷。这北京城里的商铺有几个跟那些爵爷没关系?他们有脸问农民收税,说是朝廷保护他们。结果呢,建奴一来,那次不是劫掠一空,农民遭殃,甚至连人口都劫掠走几十万上百万。他们保护百姓了吗?没有。整个朝廷的军队都在保护那些不要脸的国公、侯爷、大学士、尚书、侍郎们,他们纳税了吗?没有!不但没有,还大肆地替那些地主豪强逃税。就说浙江,大明开国之时向朝廷缴纳赋税的田地有六千万亩,现如今剩下不到两千万亩,剩余的地都那里去了?还不是都被挂在那些王爷、侯爷、朝廷命官的名下,因为他们不用交税。你说无耻吗?你说这样下去朝廷能有钱吗?所以鸿章以为,李自成、张献忠成了事情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样一来那些王爷、侯爷们统统会被咔嚓掉,大批土地就该继续缴税了,那些商铺也都会老老实实地缴纳税收了。这样的话朝廷不但有钱支付军饷还可以给农民减税。

    东林党人的主张是没错,藏富于民,但是不是藏富于那些寡廉鲜耻的王爷和侯爷。他们只是朝廷和国家的寄生虫,要藏富于民就应该是于普通百姓。文人应该为普通百姓张目而不应该成为权贵们的走狗。

    大人随便去北京城街上看看,那个朝廷重臣的宅院不是几万辆银子修建的,谁的名下没几处日进斗金的商铺、酒楼?皇上劝捐的时候一个个比穷!不知道大人在不在这些人当中?”

    年轻人脸一红,随即问道:“权贵和朝廷官员不用缴纳赋税这是祖宗陈制不能轻易更改。”

    “大明江山都快要完蛋了,还祖宗陈制。那些农民为何年年造反,为何李自成等人一呼百应,还不是跟着朝廷没饭吃活不下去了,造反虽然危险但总还有一条活路。朝廷不给人家活路,那就是只能等着人家打上门来。不用建奴,只要在持续下去出不了五年大明江山易主完全有可能。”

    “……”这一次年轻人沉默了很久,其间抬头看了杨鸿章好几次,最后艰难地问道:“改革税制就能救大明吗?”

    “未必,失守增加或许也会被那些贪官贪墨了,但是不改一定完蛋。不知道大人知道不知道最近五十年来农民的税率是多少,商人的税率又是多少,为何赵宋半壁江山却十分富足,官员的俸禄甚至是我大明的几倍。就因为税率赵宋年间的商税是十税一,大明的商税是五十税一,就这样那些人还要全部挂靠在勋贵名上逃税。五十年来农民的税率一直在增加,而商业税率却从来没有变化过。穷的没饭吃的一直加税,不但收不到几个钱,反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响应李自成和张献忠。那些脑满肥肠的王爷、尚书们不但自己不交税,还要替那些地主豪强、富商巨贾作掩护真是岂有此理!”

    杨鸿章也是觉得自己在这地牢里估计也难见天日了,这家伙自己送上门,不趁机将自己的一些主张兜售出去实在可惜了。

    于是像打了鸡血一样也不管对方到底能够接受几成。反正自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做一个和谐时代的人很多观点是超脱这个时代的,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旁观者清的味道在里面不难吸引人。

    年轻人似乎很喜欢沉默,又或者是杨鸿章的言论真的振聋发聩,三个人的呼吸声在落针可闻的牢房里显得格外凝重,良久之后年轻人再次站了起来问道:“若是将军能出去,这关于限制建奴的五项举措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不知道将军愿意亲力亲为的是那一项?”

    “提督长江水师。”对于这个问题杨鸿章没有犹豫,原本在他的想象力如果这次立了这么大的功。老皇上要是念他的好说不定就会加官进爵,他最想做的就是兴建水师。

    “为何不是最紧要的限制山西商人或者税率改革?”年轻人有点意外的问道。

    “大人啊,你也不看看鸿章我只不过因为略有功劳就如此被人排挤、算计,如今身陷囹圄都不知道是因为啥。若是要限制山西商人最起码也得是大同总兵,到时候不但会引起朝堂上诸公的攻讦,甚至会直接的断了许多人的财路,那鸿章可能瞬间就死无葬身之地。至于税率改革,那更是需要根基,需要人手,鸿章年不过二十,初次入京,对手却是满朝勋贵,不用朝臣们算计,怕是不用几天就死于非命。虽然鸿章在杭州曾经夸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然则身死道消又会有何人为鸿章胀目,又有谁能替鸿章将这些主张公诸于世并逐一实施?勇敢也需要看时势,莽撞只能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死于非命。”

    “哈哈,将军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冲动,还是个老于世故的读书人,哈哈,是某眼拙了。只是将军未免还是想得简单了,如今朝廷要做的当是税率改革和整顿边防,将军这样的人才无论如何也不能去长江水师的!国难思良将,大明朝廷还没有富裕到随意浪费人才的地步。”

    杨鸿章没有反驳,对方说的对,只是有的让自己选择肯定选择长江水师,但是一来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出去,就算是皇上突然慧眼识珠,然后大力提拔自己,那也是要主持税率改革,或者去大同镇守一方的。长江水师只能算是潜力股,短时间诶看不到效果的朝臣们也不会花力气和银两在上面。

    “听闻将军从海上抢夺海船起至今无论是面对红毛还是倭寇或者建奴从无败绩,不知道将军有何过人之处,可否说与黄某听听?”年轻人似乎用了很长的时间消化杨鸿章的长篇大论,随后又提出了自己关心满朝文武都很好奇的一个问题。

    “无他,唯器厉耳!”对方问到了自己引以为傲的地方,杨鸿章也没有托大,而是言简意赅的做出了总结,见到年轻人还有点迷茫,继续解释道,“大人还记得当年的蒙古横扫大陆的壮举吗,蒙铁木真也不是三头六臂,只是蒙古人的杀人本领高,他们的作战武器和作战方式比其他民族要强出一大截。为什么我明人面对建奴总有一种心理障碍,总是用那句女真不满万,蛮万不可敌。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明人呢放弃了赵宋的神臂弓,一般的步兵弓箭和火铳又无法对抗女真骑兵的骑射。而鸿章从海上归来,搜刮了西洋许多国家的府库购买了最先进的燧发枪和火炮,燧发枪的射程比骑兵弓箭射程远,装填速度也大幅度提高,命中率额也高。而火炮则采用了大量的开花弹,开花弹在骑兵队伍中爆炸很容易让战马受惊导致他们自相残杀。至于高阳与河间城外的水泥墩子则有效地阻止了骑兵的冲锋,也破坏了女真骑兵的骑射气势。伏牛山与北京城外的战壕则有效地限制骑兵冲刺的同时很好保护了火枪手与火炮。让他们远离骑兵的近身攻击。而建奴是为劫掠而来,鸿章带领的民壮是为保卫家园和为亲人报仇,所以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焉能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