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说着,刘磊指了指盒子里的竹蜻蜓:“而这支竹蜻蜓就是他第一次来我们家时给我做的,当时我才十几岁,转眼快二十年了,我一直留在身边……” 后面刘磊还说了很多,比如说庄建业对他的影响,二十三分厂的发展,自己考大学时的迷茫,毕业后拒绝外企高薪毅然回到腾飞系的决然,以及成为腾飞工匠的忐忑…… 这些访谈自然被《今日腾飞》悉数登载,不过在刘磊专访的文章后,《今日腾飞》的总编辑亲自执笔写了一篇《一支竹蜻蜓的起飞》的社评文章,直接将这支刘磊珍藏的竹蜻蜓当做中国腾飞第一款航空型号,赋予了远超本身的精神寄托。 说实话,这其中不乏《今日腾飞》上下排庄建业马屁之嫌,但文章中所阐明的所谓“竹蜻蜓精神”却很好的体现了中国腾飞追求创新,以我为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内核。 所以庄建业虽然对这里面的内容有些不适,但还是捏着鼻子认了,就这样竹蜻蜓的事就这么传遍了整个腾飞系。 如今党高官林波在这种场合再次提到竹蜻蜓,虽然博得在场众人的会心一笑,但那个不知道这位林书记的用意。 无人机这东西,从外部的硬件儿,到内部的运行软件,就好比是当年的竹蜻蜓,中国腾飞随便拿把刀就能削出来,完全没有任何难度。 无论是王者归来,还是回马枪,绝对是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 相较于此,民用客机方面中国腾飞可就没有这么随心所欲了,特别是90座以上的支线\\干线客机,除了运十的部分经验外,几乎是两眼一抹黑,与波音上马的波音787以及空客预计动工的a380相比相差至少25年。 这还是中国腾飞这些年一直坚持不懈追赶的结果,还是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若是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的,回过头来再想追可能黄花菜都要凉透了。 运十的惨痛教训就不说了,苏联解体后对俄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打击难道不明显吗? 要知道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乃至中东欧的航空运输可都是苏联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天下,伊尔系列、图波列夫系列、雅科夫列夫系列并不比波音、麦道和空客差多少,但一场解体浩劫直接葬送了俄国的民航制造业。 等着俄国在2000年前后回过味来,准备重整民航制造业时方才发现,除了空荡荡的厂房,从人才到设备,从材料到发动机几乎没有不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