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运—10与FCNB—2000-《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2/3)页

    然而具备能力不等于就能将运—10复活,恰恰相反,这个下马的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连棺材板都给钉死了,根本就没有复活的可能,更何况就算复活了运—10,以其对标波音707的技术性能,也大大落后与时代。

    所以要做也要做更好,更先进的。

    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腾飞集团的底子太薄,就算接受了分流过来的团队和设备,想要造出大型飞机也很困难,更何况运—10项目在当时被拆的七零八落,很多配套根本就找不到,从根子上断了复活的可能。

    所以当时的腾飞集团干脆沉下心来,以残存的运—10技术团队为基础,一面积累人才,锻炼队伍,一面以具体型号小步快跑的慢慢向前拱。

    期间又以航空维修厂的形势,对波音、空客的最新款客机进行深入研究,仿制生产各种关键零配件,打磨自己的工艺和加工能力。

    与此同时积极与国外航空巨头合作,为他们做配套,从生产中学习航空巨头们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把控。

    至于跟俄国图波列夫联合生产图—204,那就是一记烟雾弹,能成自然是好,不能成也没关系,最起码能让俄国人在前面顶一阵,毕竟欧美航空巨头在那时是相当强大,毛熊皮糙肉厚的最起码能为腾飞集团的苟起来慢慢发展争取宝贵的时间。

    如此一番动作下来,腾飞集团通过运—17,运—18,吃透了气动布局和大型飞机的整体结构;通过TRJ—500和TRJ—700两款支线客机将民用飞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彻底把我。

    通过与航空巨头的合作,锤炼了自己在材料加工,整体制造和系统把控方面的短板,再结合十多年来腾飞集团在材料、机械、冶金和软件方面的积累。

    TNB—19B型飞机的落地可谓是水到渠成。

    只不过当时正值中国腾飞筹备阶段,很多东西不能摆在明面上,所以TNB—19B型飞机便以试验验证机的形式进行了首飞,然后便进入到了各类设备的测试验证阶段。

    本以为这事儿得等到国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站稳脚跟后才能公之于众,没想到一场海外大事件彻底让上层甩开膀子死磕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