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顶级服务-《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2/3)页

    而飞行控制研究所所需要付出的,便是在研究十号工程电传操纵系统的同时,顺带帮着把用于实验验证的运—6a的电传操纵系统给弄明白。

    无论是郭晓波还是飞行控制研究所,对庄建业的要求半点儿抵触的心里都没有,人家腾飞集团又是给钱,又是免费提供飞机平台的,光这份人情,免费帮着搞一套电传操纵系统也是应该的。

    更何况对他们来说,小型飞机的电传操纵系统也没啥难度,要知道郭晓波的团队做的可是第三代战斗机的电传操纵系统,小型客\\货飞机平台无论从机动性还是性能都没办法跟战斗机相提并论,再加上作为验证平台本身就要装上一套电传操纵系统做测试验证,只要稍稍改一改,足可以应用到运—6a上。

    当然了,飞行控制研究所给运—6a装电传操纵系统没问题,然而运—6a却在某些方面与飞行控制研究所要求的某些指标存在差距。

    那就没啥好说的,有差距就改,正好腾飞集团手上的先进轻型运输平台的某些关键技术同样需要试验验证,于是干脆来个二合一,于是对运—6a的改动就开始了。

    首先是机翼,刚开始是去掉固定在机体上的支撑杆,然后增加后掠角和翼梢小翼,后来干脆重新优化机身,在机身下腹部增加一个小型的中央翼盒,将上单翼改成下单翼。

    其次是尾翼,由于先进轻型运输平台准备采用t型垂尾,以便降低结构重量,增加机尾后舱门的装卸灵活性。

    然而腾飞集团在以往的机型中就没弄过t型垂尾,如今有运—6a做验证,干脆就一并加上。

    经过这么一番改动,整架飞机早已看不出半点儿运—6a的痕迹,完全可以说是一架全新的飞机,再用运—6a做代号显然不合适,可又一时想不出其他的名称,便先用高原鹰pro代替。

    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不少波折,毕竟采用太多的新技术,飞机的稳定在初期并不高,再加上初步试验的电传操纵系统,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遭遇不少失败。

    最严重的的一次,飞机刚刚起飞没多久,机身就开始不受控制的抖动,还好试飞员临危不乱,驾驶飞机迫降到距离机场不远的农田里,这才没造成太大的事故。

    至于小故障更是不计其数,不然这么一个验证型号也不用话腾飞集团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才大致完成整个机型的优化工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