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另外,悔过镇、自新镇、东方镇这三镇之地的近五百万亩田地。 所产的粮食中的五分之一是属于朝庭的,虽然只有五分之一,不过这三镇皆种植占城稻,一年收获两季,那也是七百多万石的量。 按一名将士一月食一石三斗的量来计算,只这三镇的收入,就已经足够了江都郡这八万大军的供养。 更别提这三镇不光产量,还开设了各种的工坊,也少不了蓄养各种家禽和牲畜。 正是有了充足的补给,还有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丝丝入扣的军事思想的灌输。 这才使得江都军的纪律性远远地超过这个时代的精锐。 而远在北方的杨宁,也同样在养精蓄锐,凭着他大隋工部第一人的才干。 不仅仅在太原郡加固当地的城防要塞,亦在收到了王仁恭和李景的请求之后,出手相助。 合三郡之力,总算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昔日被突厥所毁的城塞修复。 杨宁虽然军事方面的才华略逊于亲儿子杨谦,可这并不妨碍他知人善任的一面。 韩魁、韩勇父子,还有辅公祏,以及李客师都被委以为重任。 大半年的光景,太原郡兵马,已经从最初的三千之数,已经聚下了五千步卒,两千精骑。 另外还训练出了五千乡勇青壮,只要装备足够,那么随时可以成为了一只精锐之师。 而且杨宁向来与人为善,待人亲和,但凡有人有所求,他能帮忙定会帮忙。 加之他为晋阳留守,雁门李景、马邑王仁恭皆以其为首,而杨宁却也并不拿大,但凡军政之事,与这二位共商同议。 在三人齐心协助力之下,虽然数次突厥人南下。皆被拒敌于城塞之外,突厥人攻城不下,讨不着好,只能悻悻而还。 军事不能落下,但经济也要发展,杨宁这位亲爹亲自去信咨询了杨谦江都郡是如何做的。 杨谦当然全力支持父亲,派出了一批得力人手前往太原。 太原郡一带地广人稀,但是现如今没有战事,环境宁靖,却也正是一个加速求发展的好时机。 父子二人,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都在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继续苟发育。 而中原的乱相,真可谓是愈演愈烈,朝庭已然明显是有些顾此失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