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大动乱-《魔临》


    第(2/3)页

    陈阳胸口一阵起伏,

    “呵呵,让他们搞吧,让他们搞吧,军权你收就收,本伯倒是要看看,本伯麾下的那些家伙,到底谁敢去接本伯的班!”

    陈阳坐在了椅子上,大口喘着气,其亲兵们站在那儿,没人敢出来劝。

    …

    肃山大营,位于肃山山下,于此地,向南,可支应南门关,向东,可呼应历天城,向北;

    搁在闻人家时期,向北能够提防赫连家,向西,可直驱马蹄山;

    如果说,历天城是闻人家统治时期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那么肃山,就是军事中心,这是由地缘以及周遭外部势力格局所决定的。

    当年靖南王和镇北王率大燕最为精锐的铁骑入南门关后,即刻就攻占了空虚的肃山,再由此,开始了著名的十日转战千里的大决战,创造了诸夏史中大规模骑兵集团作战的经典。

    而如今,

    燕人统治晋地后,

    肃山大营被承袭下来,由宜山伯的这一镇兵马驻扎。

    距离肃山大营五十里外,有一座肃州城,和肃山大营一样,这座城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也是东西南北商贸往来的一个重要经转点,二来,毗邻肃山大营,大营的给养输送外加丘八们放值时的花销,对于当地商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时代,上万规模的群体,论手头银钱充足以及愿意和舍得花银钱的程度,丘八们可谓其中之最;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得是太平年间,否则毗邻这般大规模的军寨就不是福报而是祸乱之源了。

    此时,

    肃州城的一处酒楼里,一名书生打扮的男子落座,在其对面,则坐着一商贾。

    二人的身份很简单,也很清晰;

    书生来自于乾国,肃州城是曾经闻人家地界的大城,闻人家又好书文,平西王府下的陈道乐所出的陈家,原本也是闻人家地界的;

    哪怕燕人占领了这里,哪怕燕人不通那风花雪月,但百年来的传统,也使得这里读书人极多。

    燕国在晋地开科举后,闻人家地界出的进士近乎碾压了赫连家和司徒家那边,没办法,三地文化氛围实在是差距太大。

    最后不得已之下,为了平衡晋地的政治资源,朝廷不得不做出了分榜的措施,不至于让闻人家地界的读书人一家独大。

    书生姓明,叫明义楼,他确实是书生,也确实是晋人,但其人背后,有着银甲卫的影子。

    番子衙门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也不可能弄出满天下都是自己人的规模,但有些时候,不是他们要发展人,而是人主动找上门。

    昔日陈道乐就是晋地义士的一员,而像陈道乐这般的人,其实有不少。

    明义楼见晋地自己反抗燕人无望,故而自己找寻到了银甲卫,不用银钱收买,不用官职招揽,甘愿成为银甲卫的外围,希望借助乾人的力量,实现对燕人的倾覆。

    陈道乐曾和平西王说过他曾经的这段经历,也说过这类的人,还问平西王爷是否会觉得这样的晋人,很奇怪,亦或者,很可笑?

    谁知平西王爷只是简单地耸了耸肩,仿佛早就见怪不怪。

    而那位商贾,则是谢家的人。

    晋东的平西王府大力开展走私生意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平西王府在加强对楚地的认知和熟悉甚至是人手安插策反的同时,对方也能将手重新伸入晋地,你摸我的,我也摸你的,大家一起来。

    平西王府不怕被摸,一是治下人少,且集中在那几个大中心和小中心区域,对外商贸以及各方面都有严格的管控,最重要的是,一个新兴且年轻同时正处于上升期的军事集团,真的很难去渗透,更别提去策反了。

    但三晋之地,可不仅仅只有一个晋东,晋东干澈不假,其他地方,可有的是浑水。

    二人坐下后,

    没做什么交谈,也没分析什么局势,只是互相拿出了一封信,然后闷头开始吃喝。

    吃喝完后,商贾结了账,握着书生的手,眼神色眯眯,书生欲拒还羞,二人一起上了马车。

    没人会觉得奇怪,只会觉得无比正常。

    别的地方志怪小说里,是狐仙爱上了书生,但在晋地,受晋风熏陶,狐仙就差变成公的了。

    商贾陪书生,在晋地,是绝配;

    毕竟,商贾有了银子,就喜欢附庸风雅,而书生,就是风雅的代表。

    马车开始行进,路过一首饰店时,商贾带着书生下来挑了两样首饰,随后再度回到马车。

    首饰店的小二,则将其二人留下的两封信,揣着走入后堂,交给了老板。

    老板打开书信,对两封信的内容做了总结。

    钦差来到肃山大营,起用了不少晋地文士以作幕僚和文书,因为肃山大营被宜山伯经营得太好,钦差无人可用。

    明义楼有兄长也有同僚就在里头,他送来的,是肃山大营的消息;

    商贾送来的,则是历天城以东,另一处大营的消息,是粮草转运的消息。

    首饰店老板,是银甲卫百户。

    乾人一直在正面战场上拉胯,但银甲卫在阴影战场里,向来傲视群雄,将诸国同僚,全都比了下去。

    也无怪乎乾国曾有大臣上书,请奏让银甲卫都督去带兵。

    让一个番子衙门老大去掌握兵权,这直接吓得骆都督跪伏在了皇宫内一整夜,拼命自白那个大臣纯粹是脑子进水亦或者是傻乎乎的“公忠体国”,不是他指使的!

    此刻,

    这位肃州城银甲卫百户,以最快的速度将两份情报进行了提炼;

    一,钦差和宜山伯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钦差在剥夺宜山伯军权后,宜山伯副将等一众游击将军、参将全都称病,拒不配合,这使得钦差不得不让自己的钦差行辕里的武将代为掌军,同时,朝廷的新旨意下达,决定惩戒宜山伯以起杀鸡儆猴之用。

    二,历天城以东粮草的转运,意味着原本驻扎那一地的李富胜也就是定边伯部,将被调动过来,替换肃山大营的驻防。

    这位百户揉了揉眼睛,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接下来的影响也加上了。

    肃山大营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出战的能力;

    李富胜性格急躁,喜好冲杀于前,用兵激进。

    紧接着,

    这位百户犹豫了起来,因为有些话属于可加可不加,他可以说却又轮不上他说,不说无错有功,说了可能会有过错。

    但想到这些年来死在燕晋之地的袍泽以及当年燕人南下乾国时流离失所的百姓和上京被围的耻辱,

    这位百户咬了咬牙,

    又加了一句:

    肃山大营钦差性格刚愎,操事急切,一意孤行;燕国皇帝有明主之相,必懂军中不得生变之理,非可糊弄之主,恐不久后该钦差会被调离查办。

    最终,

    百户长舒一口气,写下最后几个字:

    望速行。

    随即,

    这一份价值千金的信报被送了出去,将以最快的速度不惜露出马脚导致其他人被暴露为代价传递到该收到的人手中。

    看着手下人带着奏报出去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