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国术的黄金时代-《民国之国术宗师》


    第(2/3)页

    这里先说说国术的大环境。

    这个年代,是国术的黄金时代。

    首先,这个时代国术被重视的程度,远远比今天高。

    受够了有清以来的瘦弱积疾,这个时代的人,都在奋力改变这个状态。人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习武强身。

    在政府和社会人士的推动下,一般的大学和好一些的中学都聘有武术教师,国术馆更是遍地开花,一派繁荣景象。

    只要练出些名堂的人,学校教师、高官幕僚、开国术馆、当军官、做保镖,机会非常多,是一门堂堂正正的职业。不象现在练武的人,只能去做保安、做演员替身、做打手。

    在重视国术的大环境里,著名国术家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当的高,受到普遍尊重。

    顶级与次一级的,都被高官们或聘为保镖或聘为幕僚。

    象徐世昌聘孙禄堂,陈济棠、李宗仁请杨澄甫任广东省政府参事。李景林自身就是军阀出身。连尚云祥这个不愿意往外走动的人,也被宋哲元聘请了过去。

    很多社会名流,都主动拜到著名的拳师名下。

    象孙禄堂在上海收过的徒弟就有:青帮姜怀素、杜月笙,军界政界的李烈钧、熊式辉等等,他们拜师都不为学拳,而是出于仰慕。

    杨澄甫更是收过数省的长官为徒。

    其次,国术行业的待遇非常高。

    从中央到各省都有自己的国术馆,馆长往往是中央或地方的高官兼任,重金聘请当时一流的武术家任教,各门各派兼而有之,待遇优厚,可与当时大学的整体薪资相当。

    鲁迅当时300多大洋的工资,已经是绝对的高工资了。

    可中央国术馆和江南的几个富省,顶级镇馆的名家都是800大洋起。孙禄堂、李景林、杨澄甫都拿过这一档。次一些,就是500大洋,再次一些就是300。哪怕是寒酸的省份或城市,也把国术馆的教师工资跟教育界教师的工资同排并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