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货币-《汉兴》


    第(2/3)页

    徐世杨打算把银币的兑换率暂时固定在1比1000文大周制钱上,这个价格略比现在一两比一贯半(1050文)略低,但也没低多少,基本可以算作一两兑换一两。

    考虑到银币质地稳定,制作精美,这些溢价估计是能够被市场接受的(另一个是时空,西班牙鹰洋之类的银币就曾经占领过相当大一部分国内货币流通市场),这样的话,徐世杨可以获得将近5万两“铸币税”,比抢钱都快!

    辅币的话,完全可以用岁币中的铜钱顶替,这些大周制钱仅官面上就有205万贯之多,除了可以用以对外贸易,徐世杨打算拿出其中一百万贯,在青州控制范围内流通。

    当然,自己的铸币权不能留在别人手里,徐世杨也打算给自己的辅币留出一条路,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代替大周的制钱。

    徐世杨自然不能拿宝贵的金属来制作辅币,什么金属都不行,因此他想趁着有这么多造纸工匠的时候,发行纸币辅币。

    纸币现在毫无信用,于是徐世杨拿江北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粮食做基础,拿纸币跟粮食挂钩。

    现在的青州,徐世杨掌握着最大的粮食流入渠道(江南和本土生产)和最大的粮食储备,因而他可以直接规定自己发行的纸币与粮食,为一元对一斤,固定汇率。

    这样的纸币与其说是货币,不如说是粮票,不过用来作为辅币已经足够了,纸币兑铜钱和银币的汇率可以跟着粮食价格的变化而浮动,这样可以淡化粮票的货币形象,对坚定底层人民对粮票的信心有一定好处。

    徐世杨做过一些统计,青州军现在的仓库里有大约二十万石粮食,若是江南没问题,每年还能给他再运来十到二十万石,青州本身的粮食生产若能稳定恢复,大概能提供十五万石左右的税粮。

    在人口几次大规模增加的现在,徐世杨估计,不算江南输入,青州每年粮食收入的7成左右会被直接消耗掉。

    因此,徐世杨打算按库存和第一年净收入,发行1.5倍,共4500万元粮票。

    这些粮票将与105万贯铜钱一起在青州控制区内流通,然后等纸币的信用坚挺起来,就可以满满替代铜钱流通了。

    与货币政策配套的,自然是内部工资待遇问题的确定。

    徐世杨还是按原来的做法,打算把所有留在青州的人——不管是工匠还是家属,不管是禁军官兵还是宫女,全都算入自己的军衔制度当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