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廖东风自然明白汪贵林为什么要这样吩咐。 “其实RD-33发动机性能并不怎么先进,正在搞的核心机已经在进入制图阶段,预计明年年中就可以开始样机生产……” 国内核心机那可是向着推重10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起挑战。 “涡扇-6G进度如何?”谢凯问廖东风,“廖厂长,你们只需要考虑如何搞出来,考虑市场跟订单,是我们的事情。” 廖东风说这话,目的就是为了给东风动力厂的发动机争取更多订单。 谢凯同样想要使用国产发动机,当初上级禁止涡扇-6G出口,他们还费了不小的心思。 没搞出来,说个屁。 姜晨阳急忙介绍,“涡扇-6G发动机现在正进行地面试车台300小时持续试车,空中试车一直没停,不过这几天超-7A坠机后,停了……现在存在的问题依然是使用寿命比较短……造成使用寿命短的主要问题还是材料。国内高温合金无法在长时间高温工作环境中保持稳定性能,尤其开加力时对材料影响更大,根据目前的数据分析,使用寿命不会超过200小时……” 涡扇-6G发动机使用寿命不高,一直都因为材料无法取得突破。 在这次跟苏联的合作中,苏联用于航空发动机使用的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都属于中方重点引进项目,现在苏联第一批技术资料即将交付给中方。 一旦消化了苏联的技术,对国内原材料生产工艺跟配方作出更改,材料问题就算解决了一些。 廖东风等人并不清楚苏联会提供发动机使用的关键材料技术。 404的人担心下属单位在研发过程中会停下对材料的研究,转而全力消化苏联材料技术。 苏联材料也不是最顶级的,发动机使用寿命同样不够高。 第二天早上,一夜没睡、双眼布满血丝,满脸憔悴的苏联人,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受事实——传感器有问题! 在不断冷热交替工作环境下,传感器老化得非常快,最终导致失灵。 昨天上午开始实验的传感器,已经全部失灵。 传感器失灵,中方的故障检测系统也有问题,无法检测出故障。 战机主控计算机下达命令,通过传感器转换成电子信号,命令发动机点火,传感器失灵,根本无法转换电子信号,发出命令,发动机没有得到点火命令,从而出现事故…… 中苏双方都有着责任。 看着苏联人落寞的表情,郑宇成跟汪贵林等人也是满脸同情。 苏联这是怎么了? 苏联的很多技术不是比美国都还强吗? 一直引领世界科技进步的苏联,出现这样的技术缺陷…… 苏联人无法接受,中方同样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都想知道,苏联究竟怎么了。 传感器这样小小的电子元件,居然都会出问题,苏联人在这么长的时间,一点都没发现。 这还是那个强大的苏联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