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后勤问题-《大明之崛起1646》
第(2/3)页
其实在明末时分,还是有不少有明军的战斗力足以和清军正面一搏,但往往是糟糕的后勤保障能力最终拖垮了他们。
就在不久前,浙江的数万义军就因为粮草物资不济,最后导致全军解散。类似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龙卫军的招标效率很高。招标会当天,仅一个时辰工夫,便有数家商户分别中标多个采购项目。
合计,5000套棉衣、蓑衣、棉被价格7700两,由赣州府刘记中标,还免费赠送了驻营时缝补的服务。
军装2000套和皮靴2000双,依旧由以前的供货商赣州府甄家和龙南薛记中标,价格比上次那批还低了一成。
1000套及膝棉甲要价16000两,中标的是一家徽商张家。
要说徽商的确实力不俗,虽然安徽大部分已被清军攻陷,但张家在全国各地的买卖却依旧照常进行。尤其像棉甲这种军用禁运品,张家竟有办法从长江以北运到赣州来。
最后,这次招标的重头戏,也就是承包龙卫军后勤粮草供应的投标开始了。
说实话,起初这些商户们对这个新概念的东西还有些不放心——招标通知上写的是:应标商户需全权负责龙卫军粮草、马料、饮水、药材甚至饮水的供应。商户要自备运输车辆,全程跟随军队出征,随时将物资运送到后勤司指定地点。
这其中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例如跟随龙卫军出征,中国人打仗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劫粮草、烧粮草之类,也就是说一不小心这批物资就会灰飞烟灭。
另外明代可没有什么公路,运输成本还是很高的,甚至会超过粮草本身的价格数倍。
直到苏承羽表示,被敌军劫持、损毁的粮草一经查实,费用由龙卫军承担八成。运输费用按军队距离产粮区距离计算,走得越远运费越高,并且会通知沿途州、县给予一定的护送。
最重要的是,龙卫军对后勤承包商以现银结算!物资交付,立刻付钱。
要知道,按照明代的商业交易习惯,这种大宗交易通常要三个月之后才付款,甚至拖半年都是正常的。
能迅速回笼现银,现银便可以再拿去投资赚钱,这对商贾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实际上明代已经有了“开中法”——朝廷让商人将粮草囤于指定地点以换取盐引,商人再持引贩盐赚钱。只不过苏承羽的办法则更彻底,也更能吸引商人。
最终有六家商户投标承包龙卫军后勤。中标的是韶州的赵记和赣州的甄家。
之所以要两家供应商,一是为了保证在一家货源出问题时能有另一家及时补充,二来可以通过多家分散采购来调控价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