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九、铁骑绕龙城(中)+弩-《世子的崛起》
第(3/3)页
他呆呆看了一眼手边才放下,沾满血的神臂弩,要是没这两百张弩,他们都坚持不到援军来了,他致力于火器技术的开发,关键时刻救他的却不是火器.......
弩,是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重要杰作,但是,中国是一个重人文的国家,潜意识里,认为人定胜天,所以认为人的谋略,比科技更加重要。而有些精神里则是反过来的,他们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一切,所以不注重长远谋略。
这种潜意识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即便现代人,说起古代什么弩厉害,很多人都说什么连弩,诸葛连弩之类的,因为什么“黑科技连弩”承载的文化自信,文化意义,重于科技意义。
但有趣的是有m国学者因为感兴趣,专门致力于复原世界上各种弩,还做成纪录片,靠的是严格的历史考证和科学分析。
结果他惊讶的发现,所谓连弩,确实可以实现半自动发射,射速快于很多古代弩,但威力只是玩具级别的,根本无法射穿任何甲胄,也无法达成实战意义,更不可能装备军队,除非领导是傻子。
同时他认为,从物理学考虑,连弩想要实现大威力也是不可能的,还认真进行一系列计算和推理来证明自己观点。
反倒是中国的其它正常弩,比如军事典籍中记载的军中制式弩图纸,还有出土的军队装备弩,那些没被吹上天的,比如汉军弩,宋神臂弩等。
威力、射程远远大于同时期欧洲弩,而且在体积和重量上又远远小于欧洲弩。
因为弩在上膛之后,弦会紧紧扣住固定凸起,这时候因为拉力太大,人力是扳动不的,欧洲弩利用简单杠杆原理,在弩身后方加一个长长的铁质杠杆来实现击发。
这也导致弩弦无法拉太开,因为弩臂弩弦积蓄的力越大,后方的杠杆扳机就要越长才能获得同样巨大的力来让弩发射。
简单的说,欧洲弩如果全长1米,那它的弦只能往后拉0.3米左右,不然就扣不动扳机了,而一米的弩,已经是重弩级别了。
但中国的工匠早在汉弩上就找到解决之道,设计了类似后世枪械扳机的结构,也就是说中国弩如果全长1米,那它的弦可以往后拉0.9米,因为工匠的巧妙设计,扣动扳机不在话下。
足以想象,这其中的差距会导致弩积蓄的动能有多大差别,0.3米的拉距和0.9米的拉距,威力差距不言而喻。
也不难想象如果同等威力,汉弩,神臂弩会比同时期的欧洲弩要轻便多少倍。但可惜的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连弩,被吹上天的也是连弩,诸葛连弩之类缺乏实践论证的东西。
所以当时m国学者就称连弩为“精巧玩具”,而规规矩矩的军用中国弩为领先世界的设计。
这句话是非常中肯的,汉军打败匈奴时,史书里就记载仗弩器之利。
但是慢慢的,在士农工商的熏陶之下,中原之国更加相信人了,更加相信人的谋略,而不信外物之力,不信技术,也就慢慢没了秦汉领先的弩器,宋朝无与争锋的海船这样全球独步的技术。
到明朝,因为这种深远的影响,已经表现得非常“别扭”,或者说扭曲,一方面重视火器发展,工匠们有各种奇思妙想,比如最早的遂发枪设计,后装炮设计等等。
但另一方面,加工技术和材料技术远远跟不上,铁的质量不行,造不出好炮管,漏气严重,经常炸膛,威力精度不足等等。
朝廷大方面也表现出不重视的态度,说白了,直到此时他们还盼着靠“人谋”能补这些外物的不足,以人之长处补外物短缺,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是天命所归”的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必然弊端。
可惜人的谋略,没能补上技术的短板,反而越来越严重,就像一个很深的木桶,偏偏有一块.木板非常短,是根本装不了水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