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遣使入豫议盟幽-《三国之最风流》


    第(2/3)页

      “而如欲解第二忧,唯今之计……。”戏志才看了看荀贞,却住下话头,没有继续往下再说,笑道,“明公想来应是已有筹算了?”

      “卿二人必是也已心有良策,请先言之。”

      戏志才和荀攸对视一眼,各说了两个字。

      戏志才说的是“公孙”,荀攸说的是“幽州”。

      荀贞大喜,说道:“我与卿二人所见正同!”

      幽州、公孙,自便是公孙瓒了。

      公孙瓒现今兵威正盛,幽州之地,常年与乌桓诸族交战,甲士之精,可与凉、并相比,为海内之雄,公孙瓒又知兵善战,勇冠三军,光和年中,以军功迁骑都尉,中平五年,大破张纯、丘力居,因得封侯,因其临阵如赴仇,每闻乌桓犯边,即厉色愤怒,望尘逐奔,或继之以夜战,昼夜不停,以致乌桓虏辈为之胆裂,无敢有对抗者,相互传语“避白马长史”,远窜塞外,其在边地的威名至斯!去年,他又以二万步骑大破三十万青州黄巾,更是威震北地。袁绍亦深忌惮之。如能与公孙瓒结盟,那么就不必再为袁绍党羽众多、兵强马壮而太过担忧了。

      这样一来,政治上有王命在手,军事上有孙坚、公孙瓒为盟,正好对冀州、兖州形成一个半包围圈,彼此呼应,共制袁绍及其党众,不但足可自保,尚能徐图发展。

      荀攸说道:“我闻公孙瓒在幽,不亲名士,又与刘幽州不睦。刘幽州,望为海内重。今为抗冀州,固可与公孙盟,然唯忧或为清议者讥。”

      刘虞是宗室,名声很大,去年袁绍、韩馥和山东诸将因为今天子被董卓挟持之故,想要再立个天子,选的便是刘虞,但被刘虞拒绝了。由此也可看出刘虞在海内的名望。

      在对待乌桓等族的态度上,刘虞以安抚怀柔为主,公孙瓒则以攻伐剿杀为务,两人因此不和,或是因公孙瓒出身庶脉之故,又或是因幽州右姓家中的子弟多好名无用又且倨傲之故,公孙瓒亲近的多是寒士,乃至商贾,因此二点,公孙瓒威名虽著,然颇为幽州士人不屑。

      是以,荀攸略微有点担忧如与公孙瓒结盟,可能会被清议之士抨击。

      戏志才不以为然,说道:“清议诸徒,凭口舌之利,清谈高论,究其实才,一无可取。昔豫州孔伷,嘘枯吹生,今青州焦和,清谈干云,临贼当寇,束手无策,又囊日汝南月旦评,士得其誉,如升九天,士得其贬,如堕九渊,二许一言之出,宇内耸动,今二许又何在耶?”

      对荀贞说道,“当然,当年许子将称明公‘荒年之谷’,还算有些识人之明。然就算如此,此辈评议,亦不足重。”

      听了戏志才说许子将因为给了自己一个美评而还算“有些识人之明”,荀贞不由为之笑,说道:“志才所言,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说清议士一无可取,还是各有其优的。”对荀攸说道,“公达所言,亦有道理。这样吧,不但与公孙伯珪结盟,也顺带去谒见一下刘幽州。”

      荀攸说道:“如此最好。”

      戏志才说道:“与公孙伯珪结盟之事,明公最好先遣使去见一下孙侯,如能与孙侯一起和公孙结盟,则可更助公孙之胆。”

      荀贞之所以想和公孙瓒结盟,目的是为了牵制袁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牵制袁绍?那自便是鼓动公孙瓒南下与袁绍争冀。可是,这种事情是不能明说的,一来,越是明着鼓动他,他可能越怀疑你这是在拿他当傻子,在用“驱虎吞狼”之计,二来,荀贞本是袁绍一党,如果因为孙坚而不得不和袁绍反目,天下人对此还能理解,但若再反目后马上就撺掇公孙瓒南下攻冀,这就未免有点太过了。

      故此,戏志才说可以拉上孙坚一起和公孙瓒结盟,这样一来,有了徐州和豫州两个强大的盟友,就算不去鼓动他,他也必会起借机南下争冀之念,此即“更助公孙之胆”之意。

      荀贞、荀攸皆以为然,同意戏志才的话,荀贞接受了这个建议。

      当下,定了此事,接下来就是挑选使者了。

      荀贞说道:“我意以君昌为使,卿二人以为何如?”

      戏志才沉吟稍顷,说道:“论君昌志才,才固足出使,唯其身短,貌亦非佳。公孙伯珪,猛武士也,我听说他又美姿容,使君昌去,恐为所轻。”

      程嘉的口才没得说,人也豪气,只是个头太矮,才六尺五寸,折换成后世尺度,不到一米五,依照时俗,六尺二寸以下为“罢癃”,汉法规定:“罢癃不可事者,免其役,可事者,免一半役”,看起来是对罢癃的优待,而之所以优待实因是个头太矮,役之无用,等於是个半残疾。

      并且,程嘉的相貌也不怎么样,戏志才说他“貌亦非佳”,只是因和他久相识,与他的关系也还不错之故,所以才会说得这么客气。昔年在赵国,因程嘉个矮,肤有斑,郡人称之“程君昌,冻梨裳”,可见其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