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建功立业就在冀州(五)-《三国之最风流》
第(2/3)页
傅燮说的这个“宗校尉”就是此时正在前边引路,带他们去筑营之地的那个将校,名叫宗员,现为护乌桓校尉,原为卢植的副手,现为董卓之副,皇甫嵩既然已到,那么他自然也就又成为皇甫嵩的副手了。皇甫嵩又问荀贞,说道:“贞之,你以为呢?”
荀贞答道:“傅司马所言极是。我等刚到,虽然听董中郎说了一下城中的情况,但一来董中郎也是刚到不久,与贼兵不过交手一阵,恐怕对贼兵的虚实也不是非常了解,二来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之言实不足为用兵攻战之本,再则三来……。”
“三来如何?”
荀贞瞧了瞧前头引路的宗员,放低声音,说道:“三来,卢公所部多为天下诸郡兵,而董中郎所部多为凉州秦胡,将军初至,对他们也还不太了解。既不知彼,也不算知己。因此之故,贞以为傅司马所言甚是,我等还是稍微等些时ri,待将军亲自摸清了贼兵的虚实后再做打算为好。”
黄巾乱起,为了平乱,朝廷倾尽全力,先后征募到了五六万兵马。
这五六万人来源不同,有的是戍卫洛阳的部队,如北军五校,有的是从洛阳周边招募来的,有的则是郡国兵。根据来源之不同分为两路,皇甫嵩、朱俊所带一路主要是招募来的三河骑士、京畿jing勇,共计四万余人,而卢植所带之一路则主要是由北方的诸郡国兵组成,计有两三万人。——当然,现在又多了一个来源,即董卓所带之凉州羌骑。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说起来皇甫嵩现在麾下足有五六万之众,但除了他的本部外,对卢植、董卓的旧部他都不熟悉,既不“知己”,又没与张角交过手,也不“知彼”,确实不适合急躁浪战。
事实上,除了这三点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荀贞没有说出来,即:临阵接连换将,军心不稳。从卢植出京到现在,短短几个月间,加上皇甫嵩,冀州汉兵的统帅已经接连更换了三个。先是卢植被诬获罪,槛送京师,接着董卓浪战,又兵败失利,朝廷的诏书已经下来,令他等皇甫嵩到后便立刻去京都领罪。前线主将接连获罪,连战不利,军心岂会安稳?士气必然不高。
荀贞想到这里,不由想起了董卓前不久的战败,心道:“董卓久经沙场,乃是西凉悍将,凭借战功,从一个小小的羽林郎一步步升迁到今ri之二千石,岂会不知临敌需当稳重,最忌冒进?而却一奉旨代卢植击广宗,刚至营中席不暇暖便就催军急进,浪战城下,恐怕也正是因为‘临敌换将,军心不稳’之故啊,所以他急於取得一场胜利,以安定军心,却不料反而战败。”
皇甫氏将门世家,皇甫嵩jing读兵法,对这些道理他一清二楚,之所以询问荀贞、傅燮等人,其实是怕诸将因为连胜而气傲轻敌,此时闻得荀贞、傅燮两人之言甚合他的心意,当下颔说道:“二卿之言,正合吾意。”他仰脸望了望天空,复又说道,“夏ri炎热,便让各部兵卒多休息两ri。明天送走了董中郎之后,后天咱们开个军议,再好好议议这攻城破贼之事。”
随从他马边的诸将齐声应诺。
他们是先渡河而来的,在董卓的中军待的时间不长,所带之诸部各营此时尚未渡河完毕,仍在络绎过河。由宗员带着,诸人先去筑营地看了看。董卓下了心思,给他们选的营地平坦干燥,又离河不远,是个绝佳的筑营之所。皇甫嵩很是满意,笑对宗员说道:“有劳校尉引路了。”
“护乌桓校尉”是一个与“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辽东属国都尉”类似的边地军职,顾名思义,其职主要是监领、羁縻归附汉家的乌桓、鲜卑各部,其幕府之所在地是在幽州上谷郡,与驻扎在并州五原郡的度辽将军部合称二营,虽然秩仅比二千,但因“持节”,代表的是朝中天子,所以在幽州,尤其是内附的乌桓、鲜卑各部中实为位高权重。
依照两汉之军职,校尉本在中郎将之下,皇甫嵩又是主将,且声名赫赫,宗员虽与他年岁相差不多,但态度非常恭敬,说道:“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我这边营地未成,就不留你了。你且先归营去,待明ri你我再好好叙谈。”
宗员知皇甫嵩治军的特点,知道每当驻军之时,他一向都是等兵卒们建好营垒,扎好营帐,有地方住后才会就舍帐,因此也不矫情地邀请他先去自家营中休息,应诺告辞离去。
送走宗员,皇甫嵩给诸将各自划分了一下筑营的区域,又带着诸将来到河边,迎各部渡河。
数万步骑或搭桥横渡,或於水浅处驱马涉水而过。夹杂在步骑之间,又有辎重车辆连绵不绝。号令此起彼伏,人声马嘶,甲衣兵器碰撞,车轮声响,喧哗之音传达到十里之外。
皇甫嵩勒马高处,观部众过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