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晚唐》
第(2/3)页
而渤海国的重心也不在辽东,有了契丹与唐朝大战的前车之鉴,渤海国一开始就选择了“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这样远走海东的战略,从一开始就没有显示出对辽东的重视,此后将拓境的重点放在了鸭绿江南境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
辽东地区土地肥沃,远胜渤海的苦寒地区,但渤海却没有选择在此建国,因为全面占领辽东即意味着与唐朝接壤,一旦唐朝实力恢复,难保不重蹈高句丽的覆辙。
渤海开君主大祚荣之子大门艺曾对新君大武艺言:“唐,大国,兵万倍我,与之产怨,我且亡。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抗唐为敌,可谓雄强,唐兵一临,扫地尽矣。今我众比高丽三之一,王将违之,不可。”此时,渤海自身的实力决定了其不能全面占领辽东。开发辽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唐朝尚不能做到,何况渤海?因此,渤海一开始就聪明的选择往东发展,把辽东这块注定充满纠纷的地盘让了出来。任由高句丽人占领,只是暗中掌控。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辽东辽西的最后一支兵马平卢军,渡海迁往了青州,继放弃辽东之后又放弃了辽西。唐朝陷入长久的叛乱之中,高藏之子,唐安王武攸宜的外甥,武则天的侄儿,辽东州都督高建武乘机反唐,在渤海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小高句丽,而此时实力渐强的渤海国,则在稳固海东之后,彻底的掌控了小高句丽国,间接的控制了辽东大部。
自那以后,百多年来,除了辽南一直由诸多汉人势力控制之外,辽东与三韩半岛北部以及扶余就一直由高句丽人控制。不过渤海国渐衰弱后,契丹人却又崛起。这些年来,契丹人一直在与卢龙军争夺辽西营州,还不断有部族浸透入辽河以东一带,逐渐侵入辽东辽中。
自三十年前,渤海国的第十一任君主大彝震彻底的吞并了小高句丽后,辽东的高句丽名面上都已经成了渤海国的臣子。不过由于第十任君主大玄锡当政,渤海国已经陷入衰弱期,辽东的这些高句丽贵族,渐又重掌了权力,逐渐脱离渤海国的控制。
积利城,现任城主高德新,乃是高句丽王室之后,高建武的子孙。高德新五十余岁,在渤海国中高句丽王族也一直担任着重要官职,掌握着极大的权利。高德新此时除了担任辽东积利州都督之外,就还担任着渤海国宣诏省左平章政事,兼检校智部尚书。渤海国的宣诏书相当于唐朝的门下省,左平章政事,是门下省的佐贰官。而智部,相当于唐朝的兵部。
除了担任宣诏省左平章政事兼检校智部尚书,高德新还担任着渤海国十卫之一的左猛贲卫大将军之职。
渤海国的军制和唐朝几乎相当,仿唐朝的十六卫制,设立有左右猛贲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另外还有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力多达数十万。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全国各地设折冲府,隶属十卫之下。每个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兵曹、参军各一人,校尉五人。军制和官制和唐朝几乎相当,此时的渤海国虽然经过两百多年后,开始衰弱,可依然有人口五百多万,兵马数十万人。
高德新担任着渤海国的高官,但实际上却和唐朝的河北三镇节帅一样,实际上却是拥兵自重。辽东其余的高句丽将领们大多如此,和唐朝的那些自立的节帅没什么两样。
积利城中,都督府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