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开矿铸钱-《晚唐》


    第(2/3)页

    一块巨大的肥肉就在嘴边,可却吃不到,李璟很是有些郁闷。但如果不能将招远控制在手,李璟却并不愿意现在就去开采。在别人的地盘上挖金山,这是个很傻的举动。

    金矿暂时不能开采,那便只能先开采自己地盘上的矿产了。

    将各地的矿产堪探报告仔细的研究了之后,李璟召集了镇东军的文武议事。

    李璟指了指地图上已经标好的几个地方,说道:“这几个地方分别是铅、锡、铜矿,我准备派人大量开采。然后铸钱!”

    李璟现在兼任着铸钱使,可以公开铸钱,而且由于田令孜要坑他,所以直接把这几个官职承包给李璟了,每年除了交三百万贯的钱外,李璟不论是卖盐还是采矿或者是铸钱以及收茶税等,不论亏损还是赚钱,收入全是他的。有这样的机会,李璟怎么可能错过,现在李璟就打算要大规模的采矿和铸钱。

    张宏有些犹豫的道:“铸钱亏本,不如铸成铜器出售?”

    唐朝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钱荒,伴随着钱荒的则是私铸钱帛泛滥。

    钱荒是因为唐朝的铸钱量很少,天下九十九铸钱炉,每炉年铸钱三千余贯,一年天下铸钱三十余万贯。大唐这样一个大帝国,官方一年才铸钱三十多万贯,所铸的钱根本不够流通。官方铸钱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是早期铜矿等矿产都可以私采,因此大部份的铜矿都把握在私人的手中,铜价居高不下。而铸钱每炉需要工匠百余人,人工成本极高。第三个则是因为铜器极贵,许多人私下将铜钱熔掉,铸成铜器,如此获利两三倍之多。一边铸钱少,一边却大量的被镕掉铸铜器,钱自然越用越少。

    而钱荒,又导致了私铸泛滥。

    私钱和官方的钱不一样,基本上都是重量不足或者成色不足,以此谋利。私铸的盛行,导致劣币驱除良币,并使得币值不断下降,而物价不断上涨,市场经济秩序不断被破坏。

    对付私铸,朝廷向来只有三招,一是收与禁,即朝廷用绢与米收恶钱毁掉,二是立下严格的律法禁止私铸,一经发现,都是从重判罚。第二招,就是发行大钱,所谓大钱就是以一当十,以一当二十,甚至直接发行铁钱,来打击私铸,不过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做法,最后的结果就是物价的不断飞涨,钱币的信用降到最低。这种方法几度使用,但最后都是失败。剩下的最后一招,就是铜禁。将铜矿的开采权收为官有,私人禁止开采,另一方面,也禁止铸造大件铜器,禁人无得以铜为器皿禁铸铜为浮屠、佛像、钟磐者蓄铜过若干斤者铸钱以为他物者皆罪死不赦。甚至一度规定,超过十贯以上的交易,必须用绢。

    但是如今,朝廷钱荒的依然厉害,很多时候都是用绢布代替,甚至是以物易物,大宗商品交易,更是多使用飞钱代替流转。

    李璟打算采矿铸钱,在张宏看来,那就是亏本的买卖,铸多少就亏多少,还不如直接采了铜铸铜器卖,那还是钱的几倍利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