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南宁震动-《烈火南明二十年》


    第(2/3)页

    龚烨是个大胖子,走路有些气喘吁吁,就这么几步路,已经是汗流浃背了。不过见到老者,龚烨是一点不耐烦的情绪都不敢表露出来,神态颇为恭敬。

    老者疾步走了过来,挥舞着手中的信件,面上带着笑容,“哈哈,龚大人,你来了。”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广西巡抚,方震孺。

    方震孺今年五十八岁,这个年纪放在明代也算是高寿,过两年就是花甲的人了。不过从面相看,倒是比五十八岁老很多,也许是因为他平日里一心为国,操劳国度所致,大明局势崩坏,虽然主战场都在长江以北,暂时还没有影响到广大江南地区,但是自从崇祯十三年,张献忠进入四川,李自成开始攻掠湖广以来,两广的压力陡增,已经有不少难民开始往两广逃命了。

    进入夏季以来,整个大明就没收到过一个好消息,虽然在西南边境,但是方震孺也是非常关心国家大事,邸报那是每期必看。直至今日,对方震孺来说,最坏的消息就是李自成兵围开封,开封已经被围攻了半年,估计巡抚高名衡那里应该已经弹尽粮绝了。

    如果方震孺长了翅膀,真想飞过去看看,或者亲自领兵前去救援,可是广西的兵马战斗力不强,除非是征用土司的兵马,不过狼兵这些年也有些退化,土司的军队是能打,至少比自己手下的卫所兵要强上很多,可是这些土司一个个都是人精,看到大明朝廷如今的局势,大家也都在观望,把手中的兵权看得死死的,朝廷现在就算是下令让他们北上攻打流贼,估计他们也不会行动。

    这可把方震孺给愁坏了,自己在广西,也帮不上什么忙,还要防备李自成随时可能从湖广南下,攻掠两广。就在这个时候,西南边境也不安稳,安南人吃了熊心豹子胆,竟然主动攻击镇南关,很是让自己头疼,方震孺倒不是担心安南人大举入侵广西,就算他们进来了,估计那些土司们也不会坐以待毙,郑氏在南边还跟阮氏打得不可开交呢,没有那么多兵力全面入侵。

    可虽然如此,安南人选择这时候开战,却牵制了明军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广西的兵马等于被钉在原地,不能动弹,万一这时候李自成南下,方震孺可就是捉襟见肘了,总不能拆东墙补西墙吧。正在方震孺为此焦虑,茶饭不思、失眠多梦的时候,一封战报递到了他的手中,让刚起床的方震孺举起双手欢呼了起来。

    方震孺没有想到,镇南关的边军竟然打出了这样的成绩,左斌这家伙在镇南关时间也不短了,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谁能想到一上来就打出了这么漂亮的反攻。作为广西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方震孺当然对边境局势有所关注,郑氏国内的基本情况,方震孺是有所了解的,他当然明白郑光在安南国内是什么地位,他竟然被镇南关守军给杀死了,不仅如此,左斌还主动出击,突袭了渊县县城,一举摧毁了郑光的先锋军,歼敌两千人,这个成绩太耀眼了。

    “龚大人,龚大人,你瞧瞧,你瞧瞧,谁说我广西无人,这不还是有人才的吗?这个左斌,本官看就很好,镇南关的情况你我都知道,区区一千守军,竟然敢深入虎穴主动出击,消灭了这么多安南人,好啊,奏折我要仔细润色润色,上达天听,也让陛下高兴高兴,这恐怕是今年最好的消息了。”方震孺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信件递给龚烨。

    龚烨其实早就知道这回事了,南宁府虽然是广西布政使司的首府,巡抚衙门就驻扎在此,但是说来说去,还是他南宁府知府的地盘,如果方震孺是强龙,那龚烨就是实打实的地头蛇,他一直在广西为官,前年刚上任的南宁知府,若是在寻常时节,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官职,不过现在大明风雨飘摇,他这个南宁知府当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

    听北边逃过来的人说,不管是大顺军还是大西军,每到一处都是将当地给破坏殆尽,民众全部裹挟充入军队当作饥兵,粮食物资自然是全部搜刮干净。最惨的就是地方官,一个个抄家灭族,剥皮填草,很多人的人头就挂在城门上展览,给过往的军民看。

    龚烨可不想落得这个下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龚烨可不是什么好官,能贪就贪,贪不着也要想方设法贪,所以短短几年时间,弄到了数以十万计的家产,万贯家财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富有,整个南宁府内部,早就已经被他全部掌控,方方面面都是他的人。

    清晨,南宁府城门一开,战报就直接进了城,按理说,战报是左斌直接呈送巡抚衙门的,报信兵应该直奔巡抚衙门才是。但却被守城的把总给拦了下来,把总一顿威逼利诱,总算是用五两银子撬开了报信兵的嘴,得知了前方战况,他一方面让报信兵照常去巡抚衙门报信,另一方面紧急派人去府衙联络龚烨。

    龚烨得知消息,心道不妙,前方大捷,朝廷肯定是拨不下银子的,但方震孺从江西过来,代表朝廷管理广西,此人又是个清正廉洁一心为国之人,朝廷不给银子,他肯定会在广西筹集一些金银物资发往前线劳军,以示天恩浩荡。

    可是上面张张嘴,下面跑断腿。让他龚烨说些漂亮话可以,可是拿出真金白银去前线劳军,龚烨可是一万个不愿意。别的不说,南宁府库是有些钱,可是龚烨早就把这些金银财宝视作自己的个人财产,他哪里会让方震孺把这些钱财取了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