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江上潮来浪薄天-15-《四国演义系统》
第(2/3)页
不过他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原本的历史上,麹义在早年间游荡于凉州,学习了不少羌人的战法,而后前往冀州发展,最早的记载是在韩馥帐下。
然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有一个老家伙的人生轨迹,却是和他相类似的。那个人正是梁鹄。
梁鹄在184年凉州之乱以后,被刘宏调回朝廷,不久出任冀州刺史。如果他们两人早有交情,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梁鹄的提携可能帮助麹义度过了最艰苦的基层时光。
至于历史上没有记载,自然是因为这等小事儿入不得史官们的法眼。他们的眼高手低,让很多史实模糊不清,以至于有些分类——比如苏宁专攻的技术史——之中,但凡只言片语,都要称之为珍贵史料了。
吐槽了一番古代苏宁之后,苏宁将注意力转向林中伏兵。追兵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伏击圈,而且看样子也没有察觉周围异状,还在闷头向前疾行。
林中指挥的麹义倒是挺耐得住性子,眼瞅着二百多份首级战功从面前呼啸而过,竟然不发一矢按兵不动,尽显一派大将风采。
苏宁带队翻身上马,这先头部队是麹义送给他的见面礼。虽然“鱼头”谁都不爱吃,但如今毕竟有求于人,就将美味的鱼肚子留给他好了。就当是见面礼的回礼。
一声狼王怒吼,苏宁挺枪出击,第一次将五虎断门的风采播撒在东汉末年的沙场。经过这些天的打磨,他已经对这套枪法有了更精神的理解,虽然距离童渊的境界还差很远,但算上力度方面的加成之后,已经能和张任打个平手了。
眼前这帮咸鱼,他还不放在心上。
转瞬间,他飒爽的英姿就已经在敌阵中起舞,就连林中的麹义也暗暗为之喝彩。
于他看来,这个苏宁和自己很有默契,倒不是友情有多深,而是对方很聪明,知道自己的伏击战旨在歼敌主力,肯定会放过先头部队,他问都不问就翻身上马迎面出击,自当送上“勇略“这一标签作为认可。
双方酣战一起,喊杀声就传开了。追兵的后续部队刚一听见,就二话不说赶来驰援,这下可把麹义乐坏了。他左手向正在嚎叫的苏宁竖了个大拇指,右手猛地向下一回,上千支羽箭就从树林中飞了出去。
那一刻,弓箭的尾羽在天空中化作阴云。苏宁忙中偷闲看了一眼,随后就给它下了个定义:“那是积雨云吧,还是人造的呢。”
人造的积雨云并没在天上飘多久,因为,人工降雨开始了。
降的箭雨!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各位阅文丰富的看官老爷自然不会陌生,如果非要给这一幕取个名字的话,那它应该叫做《刺猬是怎样炼成的》。
那些刚才还在空中翱翔的羽箭,以每平方米二十多支的密度,迅猛的覆盖了追兵通过的地区。人惨嚎,马嘶鸣,一时间喧哗无比,然而转瞬间就归于平静。
那些人马全部毙于箭下。
这动静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临近战场的每个人都错愕不已,有不少人甚至停下了手中厮杀的动作,直到一个年轻人的声音传来,众人才重新恢复了拼斗。
那年轻人说的是:“下马结阵,步战入林。”
区区八个字,就让林中伏兵们不得不面临一场残酷的近战。
苏宁恨恨的偷眼去看,发现这次的青年人依旧身着褐衣,与上次被射死的那个只有容貌上的差异。这让他隐隐觉得,这类人可能属于某个群体,而他们的作用,至少在战场上的作用,可能仅仅是传句话而已。
第(2/3)页